根据政府数据显示,安省政府推出海外买家税“辣招”后的4个月内,非国民在大多区买屋的平均楼价是97.7万加元,但国民和永久居民买屋的平均楼价为65.9万加元,两个平均价格相差为48.2%。
卑诗省亦出现海外买家买屋较贵的情况,卑诗省政府数据显示,海外买家买屋的平均价格为106.5万加元,本地人买屋的平均价格为958.8万加元,两个平均价格相差11.1%。
另一方面,政府调查海外买家的国籍显示,绝大多数来自中国,占70.6%,第二位是美国,只占4.6%,而印度排第3,占3.6%。

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(CIBC)经济师Benjamin Tal表示,海外买家在推高楼市价格上扮演关键角色,特别是在市中心等高需求的地区,影响了该地区的房屋可负担性。
“海外买家引发所谓的涟漪效应,抬高所有物业的价格。富有海外买家通常喜欢购买豪宅,本地买家出不起价钱,只好退而求其次转往较平的地区,最终把楼价上升的效应扩展到所有地区。”相关业内人士表示。
截至去年年底,公寓价格中位数同比飙升14.3%至42.8万加元(约合人民币219万),增速远超其他物业类型。相比之下,独户住宅(包括平房和独栋房屋)的价格中位数较上一年同期攀升7.1%至52.3万加元(约合人民币268万元)。
该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菲尔·苏帕(Phil Soper)在报告中称,"可以说,加拿大和全球其他发达国家一样,已步入‘公寓黄金时代’。"
他说:"按照以往的规律,公寓的升值速度要落后于独户住宅。但如今,买家对这类相对便宜的高层住宅的需求极为旺盛,推动整体趋势发生逆转。"
公寓市场的鼎盛可归功于以下几个因素。首先,2015年和2016年独户住宅价格持续走高,迫使省政府采取降温措施,这对独户住宅造成的影响明显大于公寓。
报告指出,在西温哥华社区,2017年独户住宅的平均价格同比下跌6%至300万加元(约合人民币1536万元),而公寓的平均价格较上一年同期大涨13.5%至117万美元()。
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可负担性。即使价格上涨更快,公寓也比独户住宅实惠得多。对于大城市的潜在买家而言,公寓类住房被视为可负担性的‘最后堡垒’。"
另外,公寓也能吸引投资者,毕竟多伦多和温哥华的租房空置率连1%都不到。
转载请注明出处。